|
|
杧果葉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出自《嶺南采藥錄》。
【拼音名】Mánɡ Guǒ Yè
【英文名】Mango Leaf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漆樹科植物杧果Mangifera indica L.的樹葉。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Mangifera indica L.[M.austroyonnanensis Hu] 采收和儲(chǔ)藏:全年均可采,隨采隨用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杧果 常綠大喬木,高10-20m。樹皮灰褐色,小枝褐色,無毛。單葉王生,聚生枝頂;葉柄長2-6cm;葉形和大小變化較大,薄革質(zhì),通常為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,長12-30cm,寬3.5-6.5cm,先端漸尖、長漸尖或急尖,基部楔形或近圓形,邊緣皺波狀,無毛,葉面略具光澤;側(cè)脈20-25對,斜升,兩面突起,網(wǎng)脈不顯。圓錐花序長20-25cm,多花密集,有柔毛;花小,雜性,黃色或淡黃色;萼片5,卵狀披針形,長2.5-3mm,寬約1.5mm,有柔毛;花瓣5,長約為萼的2倍;花盤肉質(zhì),5淺裂;雄蕊5,僅1枚發(fā)育,長約2.5mm,花藥卵圓形;花絲極短;子房斜卵形,徑約1.5mm,無毛,花柱近頂生,長約2.5mm。核果橢圓形或腎形,徽扁,長5-10cm,寬3-4.5cm,成熟時(shí)黃色,中果皮肉質(zhì),肥厚,鮮黃色,味甜,果核堅(jiān)硬;ㄆ3-4月,果期7-8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200-1350m的山坡、河谷或曠野林中。 資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臺(tái)灣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含杧果甙(mangiferin),抗壞血酸(ascorbic acid),鞣質(zhì),樹脂,氫氰酸,黃酮類等。
【藥理作用】葉的提取物能抑制化膿球菌、大腸桿菌。葉或汁對敏感的人可引起皮炎。對動(dòng)物有雌性激素樣作用。
【性味】苦;涼
【歸經(jīng)】心;肝;脾;胃經(jīng)
【功能主治】止渴;化滯;止癢。主消渴;疳積;濕疹瘙癢;疣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或搗敷。
【各家論述】 1.《陸川本草》:行氣疏滯,去痧積。治熱滯腹痛,氣脹。并洗爛瘡。 2.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治小兒疳積,消渴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
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