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麥斛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唐本草》
【拼音名】Mài Hú
【別名】果上葉、一掛魚、羊奶草、鴉雀嘴、靈芝角、石楊梅、萬年桃、石棗子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,青蘭(《中國藥植圖鑒》),子上葉、瓜子蓮、石龍石尾、七仙桃(《湖南藥物志》),小扣子蘭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,石蚊蟲、石仙境、黃豆鞭、樓上樓(《江西草藥》),石蓮子、根上子(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,石豆、石萸、單葉石棗(《福建中草藥》)。
【來源】為蘭科植物麥斛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常綠多年生草本。莖絲狀匍匐,生絲狀須根。假鱗莖卵圓狀,形似麥粒,具縱溝,綠色,肉質(zhì),頂部生葉1片。葉呈倒卵狀長橢圓形或倒卵形,長1~3厘米,基部狹細,綠色或黃綠色,肥厚,革質(zhì),中脈凹陷。從假鱗莖側(cè)抽出具有鱗片狀鞘的短梗;梗梢開細小白色花,花徑4毫米許;外花被3片,上方1片卵圓形,短尖,側(cè)方2片較上方1片倍長,卵狀橢圓形;內(nèi)花被廣橢圓形,邊緣剪裂,唇瓣短小,卵形,肥厚,和蕊柱基部的突起聯(lián)結(jié);蕊柱短粗;ㄆ谙募尽
【生境分布】附生于巖石面或樹干上。分布安徽、浙江、江蘇、湖南、江西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貴州等地。
【性味】 甘,涼。 ①《貴州民間藥草》:甘,寒,無毒。 ②《閩東本草》:甘,涼。 ③《江西草藥》:性寒,味甘辛。
【歸經(jīng)】《閩東本草》;入肺、胃二經(jīng)。
【功能主治】 清熱化痰,生津養(yǎng)胃。治肺熱咳嗽,勞傷咯血,心煩口渴,食欲不振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小兒驚癇,跌打損傷,疔瘡。 ①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上虛癆咳嗽,又治風熱咳嗽。 ②《湖南藥物志》:清熱,消瘀,活血,化痰止咳。治風濕痛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頭暈痛,干咳,牙痛。 ③《閩東本草》:清熱除煩,生津解渴。治心煩,口渴,肺熱咳嗽,大小便不利,眩暈,疔瘡。 ④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潤肺化痰,滋陰養(yǎng)胃。治肺結(jié)核咳嗽,咯血,慢性氣管炎咳嗽,肺炎恢復(fù)期,慢性咽痛,慢性胃炎,胃酸缺乏,食欲不振,遺精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。外用:搗敷。
【附方】 ①治風熱咳嗽:果上葉二錢,刺老包三錢。煎水服。 ②治百日咳:果上葉一兩,黃連一錢,蜂蜜五錢。煎水服。 ③治肺癆咳:果上葉五錢,白折耳五錢,燉豬肉半斤。湯和肉一次或二次服完,連服三劑。(①方以下出《貴陽民間藥草》) ④治小兒驚癇,風火咳嗽聲。乎r麥斛一兩五錢至二兩,加豬胰一個,冰糖燉服。(《閩東本草》) ⑤治跌打損傷,咯血:鮮麥斛水煎服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 ⑥治顏面疔:麥斛一把,加冰糖少許同杵,敷患處。(《閩東本草》) ⑦治瘡毒:麥斛一兩。煎水,紅糖為引,內(nèi)服。(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 ⑧治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:鮮麥斛一兩,月季花五錢。炒雞蛋一只服,白糖為引。(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 ⑨治風火牙痛:鮮麥斛一至二兩。水煎,調(diào)食鹽少許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
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