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牡蠣肉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本草拾遺》
【拼音名】Mǔ Lì Ròu
【別名】蠣黃(《綱目》)
【來源】為牡蠣科動物近江牡蠣等的肉。
【化學成份】近江牡蠣與大連灣牡蠣肉含糖元63.55%,牛磺酸1.3%,10種必需氨酸1.3%,無機鹽(銅、鋅、錳、鋇、磷、鈣)17.6%,谷胱甘肽,維生素A、B1、B2、D及F(即亞麻酸和亞油酸)。含碘1~11.53ppm(干重)。脂類中含一種糖脂,其糖由二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巖藻糖構成。另有一種鞘類磷脂,含糖(葡萄糖、阿拉伯糖、巖藻糖)22.0%,氨基己糖7.26%,甲基戊糖10.45%,磷0.47%。另報道長牡蠣的脂類物質中含甾醇,它的氫化產(chǎn)物似為菜子甾醇。
【性味】 甘咸,平。 ①《綱目》:甘,溫,無毒。 ②《醫(yī)林纂要》:甘咸,微寒。 ③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甘,平。
【功能主治】 滋陰養(yǎng)血。治煩熱失眠,心神不安,丹毒。 ①崔禹錫《食經(jīng)》:治夜不眠,志意不定。 ②《本草拾遺》:煮食,主虛損,婦人血氣,調中,解丹毒。于姜醋中生食之,主丹毒,酒后煩熱,止渴。 ③《醫(yī)林纂要》:清肺補心,滋陰養(yǎng)血。
【注意】 ①《七卷食經(jīng)》:有癩瘡不可食。 ②《本草求原》:脾虛精滑忌。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
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