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磨盤草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嶺南采藥錄》
【拼音名】Mó Pán Cǎo
【別名】金花草、唐擋草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,耳響草(《嶺南采藥錄》),帽籠子、磨籠子(《陸川本草》),磨盆草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,印度苘麻(《英拉漢植物名稱》),牛響草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,白麻(《廣西中草藥》)。
【來源】為錦葵科植物磨盤草的全草。夏,秋割取全草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一年生成多年生、直立、分枝,亞灌木狀草本,高0.5~2.5米,全部皆被灰色短柔毛。葉互生,具長柄;圓卵形至闊卵形,長3~9厘米,寬2.5~7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心形,葉緣有不規(guī)則的圓齒,兩面皆被灰色小柔毛;▎紊~腋,黃色,直徑2~2.5厘米;花柄長,近頂端有節(jié);萼盤狀,5深裂,綠色,密被灰色小柔毛,裂片闊卵形,短尖;花瓣5,較萼長2倍以上;雄蕊多數(shù),花絲基部連成短筒;子房上位,心皮15~20,輪狀排列。蒴果圓形似磨盤,高約1.5厘米,寬2厘米,分果爿15~20,頂端具短芒。種子腎形,被星狀疏柔毛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砂地、曠野或路旁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、云南、福建、臺灣等地。產廣東、廣西等地。
【性狀】干燥全草主干粗約2厘米,有分枝,外皮有網(wǎng)格狀皺紋,淡灰褐色如被粉狀,觸之有柔滑感。葉皺縮,淺灰綠色,背面色淡,少數(shù)呈淺黃棕色,被短柔毛,手捻之較柔韌面不易碎,有時葉腋有花或果。氣微。
【化學成份】磨盤草全草含黃酮甙、酚類、氨基酸,有機酸和糖類。黃酮甙有:棉花皮甙、棉花皮次甙、矢車菊素-3-蘆丁糖甙。
【性味】 ①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味甘,性平,無毒。 ②《本草求原》:葉:甘澀,微溫。
【功能主治】 清熱,利濕,開竅,活血。治泄瀉,淋病,耳鳴耳聾,疝氣,癰腫,蕁麻疹。 ①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散風、盤熱。耳鳴、耳聾,煲雞、肉食亦可。 ②《本草求原》:健脾,止瀉,同米擂煮黃糖食。 ③《嶺南采藥錄》:能升清降濁,開竅活血,又搗敷搭手、癰瘡。 ④《廣東中藥》Ⅱ:治小腸疝痛,腎虛余瀝,小便刺痛或小便渾濁,腮腺炎,骨蒸勞熱。 ⑤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疏風清熱,升清降濁。治感冒高熱不退,流行性腮腺炎,耳聾,耳鳴,甲狀膿腫,遺精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1~2兩;或燉肉。外用:搗敷。
【附方】治過敏性蕁麻疹:磨盤草干全草一兩,豬瘦肉適量,水燉服。(廈門《新療法與中草藥選編》)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
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