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毛山荊子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拼音名】Máo Shān Jīnɡ Zǐ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薔薇科植物毛山荊子的果實(shí)、葉、花。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Malus manshurica(Maxim.)Kom.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毛山荊子,喬木,高達(dá)15m。小枝嫩時(shí)密被短柔毛,老時(shí)逐漸脫落,紫褐色或暗褐色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3-4cm,具疏短柔毛;托葉線狀披針形,邊緣具疏腺齒,早落;葉片卵形、橢圓形至倒卵形,長5-8cm,寬3-4cm,先端急尖或漸尖,基部楔形或近圓形,邊緣有細(xì)鋸齒,基部鋸齒淺鈍近于全緣;▋尚;傘形花序,具花3-6朵,無總梗,集生在小枝頂端;花梗長3-5cm,有疏生短柔毛;花白色,直徑3-3.5cm;萼筒外面有疏生短柔毛;萼裂片5,披針形,內(nèi)面被絨毛;花瓣5,長卵形,長1.5-2cm,基部有短爪;雄蕊30;花柱4,稀5,基部具絨毛嶄新雄蕊稍長。梨果橢圓形或倒卵形,直徑8-12mm,紅色,萼片脫落;ㄆ5-6月,果期8-9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參拔100-2100m的山坡雜木林中,山頂及山溝也有。 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及內(nèi)蒙古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等地。
【功能主治】和胃止吐;止瀉。主嘔吐;泄瀉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
|
|
|
|
|
|
|